首页 > IT互联网 > 魔都互联网为何被帝都甩成渣
2015
04-07

魔都互联网为何被帝都甩成渣

  陈天桥把上市公司盛大游戏卖掉了,彻底退出了互联网,这似乎是个标志性的事件,魔都的互联网行业再次陷入的低潮,相比帝都互联网行业的蒸蒸日上,魔都究竟是怎么了?为何上海的互联网行业衰落至今呢?

  在中国互联网的起步阶段,上海落后北京并不远,而且曾经一度有超越之势。2000年第一波互联网热潮当中,北京的新浪和搜狐率先上市,但随后的泡沫破灭让互联网行业遭受重创,在经过了一段低谷时期之后,正是上海的互联网公司一批一批脱颖而出,涌现了一批上市公司:盛大,九城,携程,51job等等,大有超越北京之势。

  甚至在2005年之后,视频网站和Web2.0网站,以及SNS网站的一波热潮当中,上海的互联网公司也不落下风,土豆甚至早于美国的YouTube上线,在国内视频网站竞争初期领先于优酷;而Web2.0时代的两个标杆网站点评和豆瓣,点评也不落下风。

  到了2008年的SNS时代,上海的51.com也曾经和人人网分庭抗礼。与此同时兴起的电商时代,总部位于上海的易讯,新蛋比京东而言,完全也是三足鼎立之势。

  更不用说网络游戏:端游时代,上海不逊于北京,甚至领先,盛大,九城,巨人先后上市;页游时代也有心动游戏出类拔萃;中间昙花一现的社交游戏更涌现了五分钟的开心农场,恺英的楼一幢这样的标志性产品。就算是手游时代的早期,也有Triniti这样中国最早的一代手游公司,就算如今上海的游戏领域已经全面无法和北京的手游公司抗衡了,还有DOTA这样的异军突起的明星产品。

  那么魔都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帝都甩开的呢?我个人的感觉是,从2010年开始,魔都开始全面落后,或者可以这样说:魔都这些年没有犯过什么致命错误,但是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光速发展时代,帝都互联网整个进入了一种癫狂的发展状态,而魔都还不紧不慢的走,很快差距就拉开了。

  为何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时候,帝都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而魔都就落伍了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互联网生态圈的建立

  2、政治资源的影响

  3、城市产业布局的差异

  4、地域文化的推动

 【互联网生态圈缺失】

  一个互联网行业繁荣的城市,往往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面:既有体量巨大的上市互联网公司充当领头雁的角色;也有数量庞大,分布密集的中小互联网公司;还有围绕互联网行业必不可少的服务机构:天使投资,VC/PE,互联网媒体等等。

  上海的互联网公司虽然数量不少,各个细分领域也有非常优秀的公司,但是整个生态圈是非常残缺的:

  一、缺少领头雁

  领头雁对整个行业的拉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大型上市互联网公司,可以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

  1、人才溢出效应。大型互联网公司培养了巨量的,训练有素的互联网人才,这些人才在公司内部找不到上升空间以后,溢出到中小型或者创业公司。所以大型公司就是互联网人才的黄埔军校,没有大型公司每年批量生产人才,输出人才,小公司也发展不起来。

  2、带动创投和创业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上市造富了一群千万亿万富翁,这些人才在解决了自身财务自由以后,要么转身做天使投资,要么成为一个创业者,给互联网创业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3、投资和并购。大型互联网公司现在都设有投资部,直接投资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或者并购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丰富了创业成功套现的出路,增加了创业成功率。

  此外,一个明星互联网公司甚至会影响整个城市的价值观念,例如阿里的员工在杭州人民心目当中的地位就高高在上,间接增加了员工的自豪感和对阿里的归属感,从而影响了年轻人更愿意投身互联网行业的职业选择。

  北京互联网行业的领头雁前有新浪,后有百度,360,京东和小米;杭州有阿里;深圳有腾讯。恰恰是上海和广州,没有领头雁,所以整个城市的互联网氛围不浓厚。

  上海本来是有机会产生领头雁的,2010 年急速扩张的盛大充当了这一角色,在互联网各个领域包括文学,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全面出击,一度有凌驾于北京和杭州之上的趋势。只可惜盛大自身的公司文 化就有急功近利的基因,在盲目扩张遇到挫折以后,又盲目的收缩和转型,彻底葬送了上海互联网行业可能形成生态圈的一点机会。

  时至今日,上海在互联网云计算领域的创业新星 ucloud 和七牛,本质上也是肇始于盛大的扩张,更可以看出大型公司对于行业发展的推动力。如今盛大已经全面放弃互联网,转型投资机构,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二、互联网公司分布过于分散

  上海的互联网公司数量不少,但是和北京,杭州,乃至深圳相比,办公区域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在一个区域内办公,经常交流,创造很多合作机会的园区。

  北京的互联网公司非常密集,全部集中在中关村,上地,CBD 和望京四个地方。上地和望京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原来就是中关村和 CBD 两个地方,特别是中关村现在的创业大街,创业公司的密集程度,那种创业的氛围,交流的欲望,产生的投资并购机会,合作的机会,对创业公司的孵化推动作用是 立竿见影的。

  上海的城市布局比北京更加合理一些,办公区域天然就非常分散,带来的结果就是互联网公司没有一个超级集中的办公园区:市中心的人民广场,淮海路 新天地,南京西路,静安寺,卢湾区的创意园区;往北的大宁地区,杨浦的五角场;往西南的徐家汇,漕河泾;往西的中山公园,虹桥地区;浦东还有小陆家嘴,陆 家嘴软件园,张江软件园,金桥。

  互联网公司星罗棋布的分散在上海的各个角落:盛大在张江;携程在虹桥;大众点评在中山公园;心动游戏在大宁;巨人曾经在漕河泾;原来的土豆在苏州河边;创新工厂在五角场。过于分散的结果就是公司之间的交流不方便,行业没有形成合力,像一盘散沙。

  三、投资和媒体服务没有跟上

  北京的互联网行业投资和媒体服务异常发达,这背后有一定的政策原因,随着行业的集中度逐渐倾斜到北京,典型的马太效应,上海的互联网配套服务越来越落后,竟至于没有任何影响力,令人叹息。

 【政策收紧】

  上海在 2000 开始的互联网起步阶段,并不落后于北京,但后来逐渐地落后了。这中间固然有互联网生态圈没有完整建立起来有关,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政治资源在京沪两地的发展过程当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户籍政策对人才吸引力的影响

  2005 年之前,上海的人才引进政策非常宽松,只要有大学本科学历(2004 年之前甚至是大专学历),户口迁移到上海没有任何障碍,落户上海极其容易。而且对于已婚已育的人才,落户上海的同时可以家属随迁,一下子全家都可以落户上 海,我有朋友当时就是这种情况,全家户口都一下落在上海了。而在上海重点高校就读的本科生,一毕业直接落户上海。

  而北京落户极其困难,本科几乎没有希望,硕士研究生以上才有可能解决户口,而且需要就职单位有进京指标才行,这就限定了只有进国企,单位愿意给你进京指标,才能落户。就算你是清华北大,也是一个系的毕业生竞争少的可怜的几个进京指标。

  另外当时的北京对待外来打工人员是非常恶劣的,经常查暂住证,没有暂住证的外来人员抓到昌平挖沙子然后遣送回原籍的不在少数。我姐姐当时在北京的 Creative(就是新加坡的那家著名的做声卡的公司)工作,就有公司的员工一碰到上门查暂住证,就赶紧往厕所里面躲。

  所以在当时,就造成了大批的人才从北京向上海流动的现象,这也是早期上海互联网能够和北京分庭抗礼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上海在户籍政策方面 2005 年以后逐渐收紧,开始向居住证制度转变;另外 2003 年广州孙志刚事件以后,北京对于外来打工人员的处理也逐渐改善,上海的优势就慢慢被削弱了。当然,直到今天,落户上海仍然远远比落户北京要容易的多。

  二、政府换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008 年之前,上海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是非常快的,我印象当中 GDP 每年都是两位数增长。某前任市长虽然在政治上有污点,最终身陷囹圄,但其人算是一个能吏,任内上海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特别是推动了洋山深水港和 东海大桥的建设,打下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的基础。

  众所周知,其人在 2007 年换届前落马。政府换届之后政策的中心转移到了建设天津这个北方金融中心,上海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经济发展全面减速,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也停滞了。 2012 年政府再次换届之后,经济政策中心也在发展京津冀,上海这些年除了金融和零售行业,发展基本停滞,即使是金融业,也面临被北京超越的境地。整个大的经济环 境多年减速,互联网行业其实是无法独善其身的。

  上海自贸区是为数不多对于上海来说利好的政策,但是从目前来看,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短期内不会有本质的改观。当然经济减速也不完全都是负面的,至少从 2008 年开始到现在的这一轮经济泡沫,北京的房价从一直低于上海,一跃反超上海,开始遥遥领先。

  三、文化媒体产业牌照的控制

  其实不单单在互联网行业,音乐、电影和文化产业在最近的二十年都是向北京集中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和上海都诞生了流行音乐的文化,最终 都集中到了北京;电影更不用说了,上海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早就衰落了,电影人才全部集中到北京去了。这背后的原因说到底就是牌照和审查制度。

  你要得到相应的牌照,你要通过审查,必须靠近权力机构,靠近审查机关,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土豆网就是一例,土豆的上线发布比 Youtube 还早,在第一批互联网视频网站的竞争中一直领先于优酷。可在 2009 年互联网视频牌照收紧的时候,土豆因为在上海,公关不到位,被强行关站一个月,等到再恢复服务的时候,已经被优酷彻底甩开,从此不得翻身。所以王微再次创 业追光动画就学乖了,跑到北京去开公司了。

  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互联网凡是和媒体相关的服务,绝大部分都在北京,道理就在于此,不靠近权力中心,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坑太多,随时可能壮烈牺牲。

  我 2012 在前公司上班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公司和一家总部在上海的猎头公司合资做一个在线招聘网站,这个合资公司打算设在上海,公司来咨询我的意见。

  我告诉公司:2012 年正好是政府换届的时候,互联网 ICP 牌照发放极其严苛,除了北京还能发 ICP 牌照,其他城市都停止了。这个合资公司如果在上海注册,结果就是在线招聘网站根本申请不到 ICP 牌照,无法上线,因此建议合资公司设在北京。

  当时公司相关负责人很惊讶会有这种事情,还不太相信,后来咨询了上海通信管理局,果然就是停止发放 ICP 牌照了,最这家合资公司只能设在了北京。

  这个例子就活生生说明了,相关的产业政策逼得你这家互联网公司只能在北京开,自然北京的互联网行业集中度就会越来越高。

  今天的话题好像有点沉重,不过中国的确还是一个政策导向性很强的经济模式,我们不能忽视强势政府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力。北京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今天,是离不开政府导向的。

 【行业布局】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集中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资源,理所当然的科教文卫超级发达;而上海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工商业大城市,工业和商业超级发 达,但是科教文卫资源就远远不及北京。互联网作为信息产业,对科教文卫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北京发展互联网的土壤比上海更丰厚一些。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北京和上海的城市统计年鉴,能够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数据,我对比了 2013 年两个城市的数据,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结论:

  1、上海的工业发达程度远超北京,是北京的两倍多上海 2013 年第二产业产值 8027.77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 7236.69 亿元;北京 2013 年第二产业产值 4352.3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 3536.9 亿元

  2、北京的第三产业略超上海,其中信息产业超过上海很多北京 2013 年第三产业产值 14986.5 亿元,其中信息产业 1749.6 亿元;上海 2013 年第三产业产值 13445.07 亿元,其中信息产业 1387.88 亿元

  3、上海的零售行业异常发达,远超北京上海 2013 年批发和零售业 3927.55 亿元,北京 2013 年批发和零售业 2372.4 亿元

  这个初步的结论不知道大家对这两个城市会得出什么样的印象?我的印象是这样的:

  上海无愧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比北京更发达,但同时也更传统。正因为发达的工商业,反而对互联网的需求,接受度,以及普及程度会带来一定的障碍,如果你的衣食住行需求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那么新事物的接受度必然要缓慢很多;

  而北京也许正因为传统工商业的不够发达,基础薄弱,反而发展新型的信息产业包袱更小,接受度更快,加上科教文卫资源的丰富,更加能够刺激互联网的发展。

  此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上海的互联网行业虽然不如北京发达,但是软件产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应用领域却非常发达,在北京几乎人必称互联网的时 代,在上海的 IT 领域,企业应用的需求却一直非常旺盛,关注企业应用的软件研发人员群体也非常庞大。其实这也是因为上海发达工商业带来的企业软件开发需求所导致的现象。

 【地域文化】

  高晓松的《晓说》第二季收尾的脱口秀,讲述了 49 年之前的上海滩大班犹太人哈同的创业故事,在那个时代,上海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放在今天,就是不折不扣的创业者的淘金天堂。从 1840 年开埠的小渔村,到 1940 年代的东方巴黎,上海这座城市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吸纳来自全球的移民,海纳百川的城市崛起之旅。

  49 年之后的上海随着整个国家的封闭,早已失去往日的开放性。随着冒险家们的离开,上海丧失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海早已不再是一座移民城市。

  上海常住人口从 2000 年的 1400 万,增长到如今超过 2400 万,考虑到上海本地人口负增长的出生死亡率,也就是说在 14 年间,上海有超过 1000 万的外来人口导入。然而即便这十几年来如此高的移民比例,仍然没有改变上海的地域文化,上海仍然不是一座移民精神的城市。而北京相比来说,则是不折不扣的 一个有点类似深圳的移民城市。

  我说北京是个移民城市,这观点可能有点骇人听闻,且听我的分析:北京这个城市发展到现在,本地文化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北京的人文环境,中心点是一个很强大的政治官僚体系的大圈子,除此之外就是星罗棋布的各个地方人,各个行业形成的自己的人文圈子。

  49 年以前,北京不是一个移民城市,而 49 年以后,随着党这第一批移民进城,北京本地文化就逐渐消亡了,现在北京文化的核心就是政治文化,而没有本地文化。所以在北京这个城市,你会发现北京本地人 的存在感很弱,反而是东北人和四川人的存在感很强。本地文化的缺失造就北京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特点:海纳百川,每个外来文化都可以在北京很好的原汁原味保留 下来。

  所以无论你是东北人,还是南方人,在北京基本不会碰到地域歧视的问题(但很容易碰到级别歧视,例如你没有政治关系,有钱都不好使,看门大爷都可 以呵斥你)。而且来自于各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惯在北京很好的保留下来,基本上没有人去干涉你。

  这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于需要创新的产业来说尤其重要,各种思想碰撞、交流和相互启发,可以创造出很多新的产品。所以影视行业,互联网行业的中心都在北京,而不在上海。

  不同于北京,上海本地地域文化很强大,上海本地人的存在感很强。尽管上海近年来外来人口剧增,但是上海本地地域文化有很强大的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所以上海的人文环境始终就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

  什么叫做同化能力呢?比方说我很多上海本地出生长大的朋友都非常热衷于同化身边的外地人朋友。如果他认可你,那么他就很想把你变成一个地道的上 海人,很热心的教你上海话,教你很多上海风俗习惯和社交礼仪。如果一个上海人很认可你,那么他通常喜欢这样说:XXX,你真像上海人呀。

  客观的说,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上海本地文化更靠近现代文明一些,但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同化能力会消灭一个城市人文环境的多样性。来 到上海的外地人通常慢慢演化成两类:一类就是越来越喜欢上海,不知不觉接受了上海人的很多生活方式,最后发现自己行为习惯越来越像上海人;另一类是比较排 斥被上海人同化,认为上海人很排外,慢慢倾向于离开上海。

  由于人文环境缺乏多样性,所以你做一些不符合主流文化事情的时候,很难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响应,事情要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不像在北京,你做多么非主流的事情,总能找到一大票同好,那么 startup 就会容易很多。

  我在北京的几年,就发现很多在我看起来异常不靠谱的事情,居然都有很大一票人前仆后继去做,这种现象在上海是很少的。尽管很多不靠谱的事情最终真的不靠谱了,但你也不好说有些事情后来就真的做成了呢?所以上海文化在创新性上存在严重不足。

  移民,特别是高素质的移民对创新的推动是非常重要的,硅谷某种程度上也是移民在推动创新。在中国大陆的四个一线城市当中,北京和深圳都是比较明 显的移民城市,而上海和广州都不是移民城市。比较耐人寻味的一点:北京和深圳都是没有方言的城市,其中老北京的方言基本已经消亡,而上海和广州都是方言比 较普及的城市。

  via:前JavaEye网站的创始人 robbin

编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