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语言 > Webpack 4 配置最佳实践
2018
06-20

Webpack 4 配置最佳实践

Webpack 4 发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Webpack 的版本号已经来到了 4.12.x。但因为 Webpack 官方还没有完成迁移指南,在文档层面上还有所欠缺,大部分人对升级 Webpack 还是一头雾水。

不过 Webpack 的开发团队已经写了一些零散的文章,官网上也有了新版配置的文档。社区中一些开发者也已经成功试水,升级到了 Webpack 4,并且总结成了博客。所以我也终于去了解了 Webpack 4 的具体情况。以下就是我对迁移到 Webpack 4 的一些经验。

本文的重点在:

  • Webpack 4 在配置上带来了哪些便利?要迁移需要修改配置文件的哪些内容?
  • 之前的 Webpack 配置最佳实践在 Webpack 4 这个版本,还适用吗?

Webpack 4 之前的 Webpack 最佳实践

这里以 Vue 官方的 Webpack 模板 vuejs-templates/webpack 为例,说说 Webpack 4 之前,社区里比较成熟的 Webpack 配置文件是怎样组织的。

区分开发和生产环境

大致的目录结构是这样的:

+ build
+ config
+ src

在 build 目录下有四个 webpack 的配置。分别是:

  • webpack.base.conf.js
  • webpack.dev.conf.js
  • webpack.prod.conf.js
  • webpack.test.conf.js

这分别对应开发、生产和测试环境的配置。其中 webpack.base.conf.js 是一些公共的配置项。我们使用 webpack-merge 把这些公共配置项和环境特定的配置项 merge 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配置项。比如 webpack.dev.conf.js 中:

'use strict'
const merge = require('webpack-merge')
const baseWebpackConfig = require('./webpack.base.conf')

const devWebpackConfig = merge(baseWebpackConfig, {
   ...
})

这三个环境不仅有一部分配置不同,更关键的是,每个配置中用 webpack.DefinePlugin 向代码注入了 NODE\_ENV 这个环境变量。

这个变量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值,比如 dev 环境下就是 development。这些环境变量的值是在 config 文件夹下的配置文件中定义的。Webpack 首先从配置文件中读取这个值,然后注入。比如这样:

build/webpack.dev.js

plugins: [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process.env': require('../config/dev.env.js')
  }),
]

config/dev.env.js

module.exports ={
  NODE_ENV: '"development"'
}

至于不同环境下环境变量具体的值,比如开发环境是 development,生产环境是 production,其实是大家约定俗成的。

框架、库的作者,或者是我们的业务代码里,都会有一些根据环境做判断,执行不同逻辑的代码,比如这样: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sole.warn("error!")
}

这些代码会在代码压缩的时候被预执行一次,然后如果条件表达式的值是 true,那这个 true 分支里的内容就被移除了。这是一种编译时的死代码优化。这种区分不同的环境,并给环境变量设置不同的值的实践,让我们开启了编译时按环境对代码进行针对性优化的可能。

Code Splitting && Long-term caching

Code Splitting 一般需要做这些事情:

  • 为 Vendor 单独打包(Vendor 指第三方的库或者公共的基础组件,因为 Vendor 的变化比较少,单独打包利于缓存)
  • 为 Manifest (Webpack 的 Runtime 代码)单独打包
  • 为不同入口的公共业务代码打包(同理,也是为了缓存和加载速度)
  • 为异步加载的代码打一个公共的包

Code Splitting 一般是通过配置 CommonsChunkPlugin 来完成的。一个典型的配置如下,分别为 vendor、manifest 和 vendor-async 配置了 CommonsChunkPlugin。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
      minChunks (module) {
        return (
          module.resource &&
          /\.js$/.test(module.resource) &&
          module.resource.indexOf(
            path.join(__dirname, '../node_modules')
          ) === 0
        )
      }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manifest',
      minChunks: Infinity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app',
      async: 'vendor-async',
      children: true,
      minChunks: 3
    }),

CommonsChunkPlugin 的特点就是配置比较难懂,大家的配置往往是复制过来的,这些代码基本上成了模板代码(boilerplate)。如果 Code Splitting 的要求简单倒好,如果有比较特殊的要求,比如把不同入口的 vendor 打不同的包,那就很难配置了。总的来说配置 Code Splitting 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情。

而 Long-term caching 策略是这样的:给静态文件一个很长的缓存过期时间,比如一年。然后在给文件名里加上一个 hash,每次构建时,当文件内容改变时,文件名中的 hash 也会改变。浏览器在根据文件名作为文件的标识,所以当 hash 改变时,浏览器就会重新加载这个文件。

Webpack 的 Output 选项中可以配置文件名的 hash,比如这样:

output: {
  path: config.build.assetsRoot,
  filename: utils.assetsPath('js/[name].[chunkhash].js'),
  chunkFilename: utils.assetsPath('js/[id].[chunkhash].js')
},

Webpack 4 下的最佳实践

Webpack 4 的变与不变

Webpack 4 这个版本的 API 有一些 breaking change,但不代表说这个版本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变化的点只有几个。而且只要你仔细了解了这些变化,你一定会拍手叫好。

迁移到 Webpack 4 也只需要检查一下 checklist ,看看这些点是否都覆盖到了,就可以了。

开发和生产环境的区分

Webpack 4 引入了 mode 这个选项。这个选项的值可以是 development 或者 production。

设置了 mode 之后会把 process.env.NODE\_ENV 也设置为 development 或者 production。然后在 production 模式下,会默认开启 UglifyJsPlugin 等等一堆插件。

Webpack 4 支持零配置使用,可以从命令行指定 entry 的位置,如果不指定,就是 src/index.js 。mode 参数也可以从命令行参数传入。这样一些常用的生产环境打包优化都可以直接启用。

我们需要注意,Webpack 4 的零配置是有限度的,如果要加上自己想加的插件,或者要加多个 entry,还是需要一个配置文件。

虽然如此,Webpack 4 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努力,努力让零配置可以做的事情更多。这种内置优化的方式使得我们在项目起步的时候,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开发上,等后期业务变复杂之后,才需要关注配置文件的编写。

在 Webpack 4 推出 mode 这个选项之前,如果想要为不同的开发环境打造不同的构建选项,我们只能通过建立多个 Webpack 配置且分别设置不同的环境变量值这种方式。这也是社区里的最佳实践。

Webpack 4 推出的 mode 选项,其实是一种 对社区中最佳实践的吸收 。这种思路我是很赞同的。开源项目来自于社区,在社区中成长,从社区中吸收养分,然后回报社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最近我在很多前端项目中都看到了类似的趋势。接下来要讲的其他几个 Webpack 4 的特性也是和社区的反馈离不开的。

那么上文中介绍的使用多个 Webpack 配置,以及手动环境变量注入的方式,是否在 Webpack 4 下就不适用了呢?其实不然。 在Webpack 4 下,对于一个正经的项目,我们依然需要多个不同的配置文件 。如果我们对为测试环境的打包做一些特殊处理,我们还需要在那个配置文件里用 webpack.DefinePlugin 手动注入 NODE\_ENV 的值(比如 test)。

Webpack 4 下如果需要一个 test 环境,那 test 环境的 mode 也是 development。因为 mode 只有开发和生产两种,测试环境应该是属于开发阶段。

第三方库 build 的选择

在 Webpack 3 时代,我们需要在生产环境的的 Webpack 配置里给第三方库设置 alias,把这个库的路径设置为 production build 文件的路径。以此来引入生产版本的依赖。

比如这样:

resolve: {
  extensions: [".js", ".vue", ".json"],
  alias: {
    vue$: "vue/dist/vue.runtime.min.js"
  }
},

在 Webpack 4 引入了 mode 之后,对于部分依赖,我们可以不用配置 alias,比如 React。React 的入口文件是这样的:

'use strict';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module.exports = require('./cjs/react.production.min.js');
} else {
  module.exports = require('./cjs/react.development.js');
}

这样就实现了 0 配置自动选择生产 build。

但大部分的第三库并没有做这个入口的环境判断。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手动配置 alias。

Code Splitting

Webpack 4 下还有一个大改动,就是废弃了 CommonsChunkPlugin,引入了 optimization.splitChunks 这个选项。

optimization.splitChunks 默认是不用设置的。如果 mode 是 production,那 Webpack 4 就会开启 Code Splitting。

默认 Webpack 4 只会对按需加载的代码做分割。如果我们需要配置初始加载的代码也加入到代码分割中,可以设置 splitChunks.chunks 为 'all' 。

Webpack 4 的 Code Splitting 最大的特点就是配置简单(0配置起步),和 基于内置规则自动拆分 。内置的代码切分的规则是这样的:

  • 新 bundle 被两个及以上模块引用,或者来自 node_modules
  • 新 bundle 大于 30kb (压缩之前)
  • 异步加载并发加载的 bundle 数不能大于 5 个
  • 初始加载的 bundle 数不能大于 3 个

简单的说,Webpack 会把代码中的公共模块自动抽出来,变成一个包,前提是这个包大于 30kb,不然 Webpack 是不会抽出公共代码的,因为增加一次请求的成本是不能忽视的。

具体的业务场景下,具体的拆分逻辑,可以看 SplitChunksPlugin 的文档 以及 webpack 4: Code Splitting, chunk graph and the splitChunks optimization 这篇博客。这两篇文章基本罗列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果是普通的应用,Webpack 4 内置的规则就足够了。

如果是特殊的需求,Webpack 4 的 optimization.splitChunks API也可以满足。

splitChunks 有一个参数叫 cacheGroups,这个参数类似之前的 CommonChunks 实例。cacheGroups 里每个对象就是一个用户定义的 chunk。

之前我们讲到,Webpack 4 内置有一套代码分割的规则,那用户也可以自定义 cacheGroups,也就是自定义 chunk。那一个 module 应该被抽到哪个 chunk 呢?这是由 cacheGroups 的抽取范围控制的。每个 cacheGroups 都可以定义自己抽取模块的范围,也就是哪些文件中的公共代码会抽取到自己这个 chunk 中。不同的 cacheGroups 之间的模块范围如果有交集,我们可以用 priority 属性控制优先级。Webpack 4 默认的抽取的优先级是最低的,所以模块会优先被抽取到用户的自定义 chunk 中。

splitChunksPlugin 提供了两种控制 chunk 抽取模块范围的方式。一种是 test 属性。这个属性可以传入字符串、正则或者函数,所有的 module 都会去匹配 test 传入的条件,如果条件符合,就被纳入这个 chunk 的备选模块范围。如果我们传入的条件是字符串或者正则,那匹配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匹配 module 的路径,然后匹配 module 之前所在 chunk 的 name。

比如我们想把所有 node_modules 中引入的模块打包成一个模块:

vendors1: {
    test: /[\\/]node_modules[\\/]/,
    name: 'vendor',
    chunks: 'all',
  }

因为从 node_modules 中加载的依赖路径中都带有 node_modules,所以这个正则会匹配所有从 node_modules 中加载的依赖。

test 属性可以以 module 为单位控制 chunk 的抽取范围,是一种细粒度比较小的方式。splitChunksPlugin 的第二种控制抽取模块范围的方式就是 chunks 属性。chunks 可以是字符串,比如 'all'|'async'|'initial' ,分别代表了全部 chunk,按需加载的 chunk 以及初始加载的 chunk。chunks 也可以是一个函数,在这个函数里我们可以拿到 chunk.name 。这给了我们通过入口来分割代码的能力。这是一种细粒度比较大的方式,以 chunk 为单位。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有 a, b, c 三个入口。我们希望 a,b 的公共代码单独打包为 common。也就是说 c 的代码不参与公共代码的分割。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 cacheGroups,然后设置 chunks 属性为一个函数,这个函数负责过滤这个 cacheGroups 包含的 chunk 是哪些。示例代码如下: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acheGroups: {
        common: {
          chunks(chunk) {
            return chunk.name !== 'c';
          },
          name: 'common',
          minChunks: 2,
        },
      },
    },
  },

上面配置的意思就是:我们想把 a,b 入口中的公共代码单独打包为一个名为 common 的 chunk。使用 chunk.name ,我们可以轻松的完成这个需求。

在上面的情况中,我们知道 chunks 属性可以用来按入口切分几组公共代码。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情况:对不同分组入口中引入的 node_modules 中的依赖进行分组。

比如我们有 a, b, c, d 四个入口。我们希望 a,b 的依赖打包为 vendor1,c, d 的依赖打包为 vendor2。

这个需求要求我们对入口和模块都做过滤,所以我们需要使用 test 属性这个细粒度比较小的方式。我们的思路就是,写两个 cacheGroup,一个 cacheGroup 的判断条件是:如果 module 在 a 或者 b chunk 被引入,并且 module 的路径包含 node\_modules ,那这个 module 就应该被打包到 vendors1 中。 vendors2 同理。

vendors1: {
    test: module => {
      for (const chunk of module.chunksIterable) {
            if (chunk.name && /(a|b)/.test(chunk.name)) {
                if (module.nameForCondition() && /[\\/]node_modules[\\/]/.test(module.nameForCondition())) {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minChunks: 2,
    name: 'vendors1',
    chunks: 'all',
  },
  vendors2: {
    test: module => {
      for (const chunk of module.chunksIterable) {
            if (chunk.name && /(c|d)/.test(chunk.name)) {
                if (module.nameForCondition() && /[\\/]node_modules[\\/]/.test(module.nameForCondition())) {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minChunks: 2,
    name: 'vendors2',
    chunks: 'all',
  },
};

Long-term caching

Long-term caching 这里,基本的操作和 Webpack 3 是一样的。不过 Webpack 3 的 Long-term caching 在操作的时候,有个小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 chunk 内容和 hash 变化不一致的:

在公共代码 Vendor 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添加 entry,或者 external 依赖,或者异步模块的时候,Vendor 的 hash 会改变。

之前 Webpack 官方的专栏里面有一篇文章讲这个问题: Predictable long term caching with Webpack 。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Webpack 内部维护了一个自增的 id,每个 chunk 都有一个 id。所以当增加 entry 或者其他类型 chunk 的时候,id 就会变化,导致内容没有变化的 chunk 的 id 也发生了变化。

对此我们的应对方案是,使用 webpack.NamedChunksPlugin 把 chunk id 变为一个字符串标识符,这个字符包一般就是模块的相对路径。这样模块的 chunk id 就可以稳定下来。

这里的 vendors1 就是 chunk id

HashedModuleIdsPlugin 的作用和 NamedChunksPlugin 是一样的,只不过 HashedModuleIdsPlugin 把根据模块相对路径生成的 hash 作为 chunk id,这样 chunk id 会更短。因此在生产中更推荐用 HashedModuleIdsPlugin。

这篇文章说还讲到, webpack.NamedChunksPlugin 只能对普通的 Webpack 模块起作用,异步模块,external 模块是不会起作用的。

异步模块可以在 import 的时候加上 chunkName 的注释,比如这样:import(/ webpackChunkName: “lodash” / ‘lodash’).then() 这样就有 Name 了

所以我们需要再使用一个插件: name-all-modules-plugin

这个插件中用到一些老的 API,Webpack 4 会发出警告,这个 pr 有新的版本,不过作者不一定会 merge。我们使用的时候可以直接 copy 这个插件的代码到我们的 Webpack 配置里面。

做了这些工作之后,我们的 Vendor 的 ChunkId 就再也不会发生不该发生的变化了。

总结

Webpack 4 的改变主要是对社区中最佳实践的吸收。Webpack 4 通过新的 API 大大提升了 Code Splitting 的体验。但 Long-term caching 中 Vendor hash 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需要手动配置。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 Webpack 配置最佳实践在 Webpack 3.x 和 4.x 背景下的异同。希望对读者的 Webpack 4 项目的配置文件组织有所帮助。

另外,推荐 SURVIVEJS - WEBPACK 这个在线教程。这个教程总结了 Webpack 在实际开发中的实践,并且把材料更新到了最新的 Webpack 4。

 

来自:http://zxc0328.github.io/2018/06/19/webpack-4-config-best-practices/

 

编程技巧